close

##課題分離## 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於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「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,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,什麼是我的課題」。舉例來說: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的沒有鎖門的工地,B失足摔死了。請問是誰的錯? 1. 法學家的觀點 法學家會說:“這是A的錯。”他們關注的是法律上誰應負責,並認為通過確定錯誤的歸屬來懲罰犯錯的人。然而,這種方法並不能完全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。2. 經濟學家的觀點 經濟學家可能會說:“這是C的錯。”從社會成本的角度看,C應該讓工地門檻更高以防止非法闖入,雖然懲罰C不完全合理,但從整體效率上考慮,這樣能減少未來的損失。3. 商人的觀點 商人會說:“不管是A的錯還是C的錯,最終受害的是B。”商人關注的是實際的損失和自我反省,因為誰該負責已無法改變結果。這類情況下,商人會反思自己如何避免類似損失,以保護自己。如果你是評論家,可以選擇法學家的立場;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,可以選擇經濟學家的立場;如果將要失足摔死的是你自己,那建議你選擇商人 ##強大的注射器 『為什麼+觀點』##對於「為什麼+觀點」這種句型的非理性反應,是人類思維中的一個重大漏洞。只要把一個「觀點」放在「為什麼」的後面,就可以將這種想法無聲地注入他人腦中。書中提到一個典型例子:「為什麼愛因斯坦晚年改信上帝了?」聽到這個問題,你可能會說:「也許是受家庭影響?或者是時代局限?或者他有自己的考量?」無論你如何回答,「愛因斯坦晚年改信上帝」這個錯誤的觀點已經潛入了你的意識。然而,事實是,愛因斯坦並沒有改信上帝。這正是媒體常用的「標題殺人」手法,把謠言放在「為什麼」後面,是散播虛假信息的最佳途徑。相反地,當有人問自己:「為什麼我明明努力了,卻還是失敗了?」這樣的問題往往是自我安慰的方式,用「我已經努力了」來自我安撫。但事實可能是,努力的方向或方式本身就是錯的。

好書分享 底層邏輯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凱文 的頭像
    凱文

    凱文鳥日子

   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